绿色、低碳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新关键词,作为经济助推器的保险业也在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据了解,截至2022年9月末,中国平安绿色投融资规模约3198亿元,绿色银行类业务规模约1842亿元。仅2022年前三季度环境类可持续保险产品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约1105亿元。
近日的公开信息显示,在全面助推“双碳”行动中,中国人寿绿色投资规模已经超过人民币4000亿元。
中国人保方面表示,在服务绿色环保方面,积极贯彻“双碳”战略,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及环保产业发展,加强对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融资服务,截至2022年9月30日,投资服务国家战略合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至2020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45.03万亿元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支付赔款533.77亿元,有力发挥了风险保障功效。
政策衍变
保险业绿色转型离不开政策引导,随着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和深化,以及政策引导的加强,绿色保险支持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参与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建设”,正式将绿色保险纳入绿色金融体系范畴。
此后的行业政策开始趋向细节化。
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草案)》,提出了从事环境高风险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2020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自此,环境责任险将全面覆盖涉危险废物的企业。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绿色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
“只有将保险费率纳入碳交易价格的组成部分,才能形成更具差异化的保险费率。将未来保费涨跌幅度与企业碳排放管控力度紧密挂钩,既能进一步降低低碳排放企业投保成本,实现风险价格与成本更好的平衡,也能推动绿色转型风险布局趋于合理,加速整个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讲述保险费率调节机制意义所在时指出。
今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将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高度,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将环境、社会、治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险企纷纷响应,将ESG纳入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将ESG、环境责任保护加入到自身发展的综合考核指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