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上发表的题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文章中提到,全面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健全普惠金融体系,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供给,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巩固拓展金融扶贫成果。
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有多火热?保险机构在加强制造业风险保障、服务乡村振兴以及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持续发力,充分体现“浇灌”实体经济的精准性。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24.5万亿元,同比增长9.3%;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风险保障金额同比增长29.2%;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达到3.6万亿元。
加强制造业支持力度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制造业中,重大技术装备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近年来,保险企业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通过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及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助推制造业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破解“卡脖子”难题。
国家电投远达环保工程公司是我国工业烟气综合治理、催化剂制造等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该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对燃煤烟气进行脱硫、脱硝处理,高效解决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难题。然而,这项改造工程的造价不低,新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获悉这一情况后,中国人保重庆分公司与国家电投远达环保公司签订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协议,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分散了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的风险,也为提高产品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电投远达环保工程公司财务总监李伟说。目前,远达环保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装备已连续两年获得重庆市财政补贴共计526万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业内专家表示,投保首台(套)保险不仅可以转移企业产品的质量风险和责任风险,对于已投保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生产企业在商务谈判中,还可以用保险替代质保金,加快销售货款回收和资金周转,减轻企业运营成本。有了保险兜底,企业更有信心将新技术、新装备推向市场,不断根据用户需求提升产品质量,推动后续创新研发。
此外,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成本低、来源稳定等特点,通过投资股权、债券、资管产品等多种形式,可以市场化方式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资金需要。
中国人寿党委书记、董事长白涛表示,中国人寿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通过产业直投基金、股权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另类资管产品等多元投资方式,支持“两新一重”、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长期资金“活水”。截至2022年上半年,服务实体经济直接投资存量规模已超3.6万亿元
阳光保险近日也披露,自公司成立至今年9月末,累计为支持实体经济提供风险保障超过240万亿元,提供资金支持逾3400亿元。其中,为制造业累计提供超12万亿元的风险保障,投资金额达171亿元。
关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今年以来,保险业聚焦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针对小微企业、“三农”主体、个体工商户以及新市民群体增强保障服务,切实促进共同富裕。
宝德龙公司是一家位于安徽省天长市主营金属货架及配件生产销售的小微企业。去年6月,宝德龙公司向澳大利亚出口了一批仓储货架,但买方一直以产品质量为由拖欠付款,导致公司面临较大经济损失。中国信保接到申请后迅速展开理赔勘察,从该公司提出索赔到中国信保出具赔付通知,仅用时28天时间,及时缓解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燃眉之急。
据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扩大,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小微外贸企业达到15.3万家,同比增长14.1%;短期险承保金额同比增长16.5%,有力支持了稳外贸。
乡村兴则国家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促产业、保增收,保险机构普遍建立了从产前融资到产中风控,再到产后平台协销的全流程产业帮扶模式。构建民生保障体系,险企推出包括农业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房屋及家庭财产损失救助、重疾给付救助、慢性病救助以及兜底补充救助等在内的综合保障方案,将服务覆盖人群扩展至城乡低收入群体,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针对新市民、个体工商户等,保险业围绕保就业、保民生任务,回应其创业就业、购房安居、教育培训、医疗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强化产品创新,加大保障力度。多家险企积极开发一系列适合新市民需求的创新金融产品,组合意外险、家财险、责任险等,为新市民人群提供一揽子综合保障,打造便捷、完善的风险解决整体方案。
在中国保险学会会长董波看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普惠保险,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等,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保险的覆盖面,但普惠保险产品在保障广度和保障深度上与成熟型保险产品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灵活就业人员还存在保障缺位的问题。
“未来,还应着力发展普惠医疗、普惠健康等保险产品,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农民群体的产品,开发针对灵活就业群体的保险产品,特别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还要发挥保险的三次分配作用,缩小收入差距。”董波表示。
不断加码绿色低碳转型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接连发布《保险业标准化“十四五”规划》和《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支持保险业探索开发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绿色、低碳以及循环经济的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
记者注意到,目前多家保险机构都在聚焦森林碳汇保险创新,对森林固碳能力、森林损毁修复成本以及碳排放权交易价值提供保险保障,为森林提供前期预警、中期定损、后期支付赔款的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
例如,在湖北省,平安产险为蕲春县国有向桥林场2.8万亩防护林提供205万元的风险保障,将森林受到各种意外灾害造成的损失指数化为碳汇的损失,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碳汇检测,获取数据作为理赔依据。若在保险期末实际碳汇值未达到约定的目标值,则视为保险责任发生,保险公司将给予赔偿。
在“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省安吉余村,太保产险推出全国首单毛竹碳汇富余价值恢复补偿保险,通过保险有效防止毛竹种植受到自然灾害导致碳汇减少,稳定林业碳汇供给。
对于传统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我国有31个省(区)开展了试点工作,设立4家绿色保险创新实验室,投保企业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截至今年8月,已有39家保险机构共发行178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
绿色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活水”的灌溉。目前,大型险企正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风电等多个新能源细分领域进行全面布局。近日,中国人寿与中国中车签署战略协议共同设立了国寿中车新能源股权投资基金。人保资本参与领投广汽埃安A轮融资,该笔融资创下国内新能源整车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纪录,融资总额高达182.94亿元。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至2020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45.03万亿元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支付赔款533.77亿元,有力发挥了风险保障功效。保险资金运用于绿色投资的存量从2018年的395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5615亿元,年均增长19.17%。
对于保险如何更好服务绿色低碳转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表示,在负债端,保险业可通过发挥风险补偿和防灾减损等功能,支持绿色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在资产端,险资特性与绿色产业资金需求特性高度匹配,保险业可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较长等优势,通过债权计划、股权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方式,为战略新兴产业、低碳节能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等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满足绿色产业直接融资需求。
来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