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人身险行业关注的保险代理人体制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近日,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完善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为人身险行业加速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过去30年,我国保险业实现高速发展,保险代理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1992年保险代理人制度引入我国以来,代理人渠道成为人身险规模扩张的主要动能。但自2019年年底达到973万人高峰后,代理人数量开始下滑,人海战术难以为继,更无法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
随着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逐步深入,保险行业清晰地认识到,代理人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人身险行业呼唤更为专业的代理人,代理人队伍要实现由“多”到“精”的深层次蜕变,以应对当下消费者更复杂、更多元的保障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代理人收入低,导致代理人获得感、归属感低,流失率高,直接造成人身险行业难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代理人体制改革虽然势不可挡,却也面临一定挑战。自2020年银保监会发文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独立代理人试点以来,目前有3家人身险公司启动了独立代理人制度试点。从试点成效来看,拥有庞大代理人队伍及代理人渠道占比较高的大型寿险公司,其推进独立代理人制度试点依然较为谨慎和缓慢。
针对上述这些现实问题,此次《意见》给出了三个探索方向:一是推动销售利益向直接销售人员倾斜,让一线代理人拥有更多获得感;二是鼓励发展独立代理人模式;三是完善个人代理人社会保障。
长期观察来看,稳步推进保险代理人体制改革,其核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重解决代理人的独立、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问题。
与传统保险代理人模式相比,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更偏向于独立自主展业,而非“团队作战”。从银保监会的规定来看,对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学历、诚信、专业素养、培训等方面的要求高于传统个人保险代理人。同时,这一制度打破了传统营销结构,代理人组织架构扁平化,佣金尽可能地向一线代理人倾斜。
在保险业加速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推进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有利于推动保险代理人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转型。职业门槛的提升,既有利于代理人队伍“去虚火”,筛选出真正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潜力的代理人,还有利于代理人队伍“补气血”,使收入分配更为合理,从而提升代理人展业、加强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推进代理人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保险消费者权益。
一直以来,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但自保件互保件套利、存款变保单、退保黑产等诸多乱象仍然难以根治,归根结底还在于佣金以及各种激励费用过高。因此,通过优化个人代理人制度设计,推动销售利益直接向销售人员倾斜,鼓励探索独立代理人模式,有利于保险代理人通过专注主业,更精准地挖掘和匹配消费者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提升行业口碑。
近日,中国保险业协会发布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能力资质分级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以行业自律的形式实施销售人员销售产品授权与销售能力等级相匹配的销售分级管理,并逐步推动销售能力资质分级纳入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全面提升销售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
推进代理人制度改革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司组织架构设计,提升个人代理人社会保障。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在探索不同改革模式时,不仅要为代理人创造更好的职业发展环境,提升其人均产能;还要为优秀人才设置“保底政策”,给予代理人更多的保障,真正留住更多高素质的保险代理人,从销售的根本环节治理人身险行业顽疾。
毋庸置疑,保险代理人队伍的质量关乎保险行业的长远发展。随着代理人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在三年的时间中,400万名代理人未来将走向何方、人身险销售能否迎来新气象,值得人们更多地期待。
来源: 金融时报